close

文—劉鳳珍 攝影—曾千倚 
2005年12月 Cheers雜誌

薪資趨緩已是大勢所趨,連帶地,它也牽動著新一波上班族收入型態的改變。平均每4位上班族,就有1人擁有副業,其中25%的人,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可達10%~20%。敏感的兼差議題,卻如此活躍地在職場裡引爆,大環境的衝擊無疑是最大關鍵。2.23%的物價上漲指數,已創下9年新高,銀行定存利息又遲遲跟不上通貨膨脹率,加上薪資成長已連3年突破不了2%,究竟上班族該如何重新衡量自己的「生涯」與「收入」?

近幾年,職場劇烈的環境變化,敏感地挑動著上班族的生存神經。

薪資成長連續3年低檔徘徊,加薪幅度一直突破不了2%,今年勞退新制實施後,更宛如一計悶棍,嚇得企業將薪資成本掐得更緊。

安侯(KPMG)企管顧問公司策略與人力資源諮詢服務協理趙銘崇,針對近年企業薪資策略的變化提出歸結:「趨緩已是趨勢,未來即使增加,也會是相當的緩慢。」

再也不會超過2%?

他從企業得到的數字是:「成長率都在2%以下。」

安侯企管服務的對象,以大型本土或外商企業為主,當大企業對薪資成本趨向保守,更遑論中小型企業的態度,會比2%積極多少。短期內,薪資成長再也回復不了過去至少3%~5%的「風光」水準了。連帶地,它也牽動著新一波上班族收入型態的改變,而且已出現令人驚訝的發展。

四分之一的上班族兼差

根據《Cheers》雜誌與《中時電子報》合作的3,503份調查顯示,61%的上班族擁有工作以外的「第二份收入」。除了靠理財所得外,有24.3%的上班族透過「兼差」開創第二份收入,等於每4個上班族,就有1人擁有副業工作。

兼差的上班族,有五分之一的人,每月可增加3千~5千元收入。另有13%的上班族,副業收入可達1萬5千元以上。總計有四分之一的上班族,副業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可達10%~20%之間。

《工商時報》記者吳佳晉的副業收入,更與正職的收入接近1:1。

去年她在《中時晚報》跑理財路線時,一口氣出了《從負翁變富翁》與《錢滾錢》兩本書,版稅加上上節目的兼差收入,讓她去年年收入成長了100%。從小對存錢頗有一套方法的她,一下子驚覺,「努力存錢還不如努力賺錢,效益會比較高。」調查同時顯示,「傳銷」、「家教」、「文字撰稿╱翻譯」是上班族兼差的前3大工作類型。

去年是關鍵的一年

敏感的「兼差」議題,卻如此活躍地在職場裡引爆,另一個數字同樣透露出線索。

根據104專業外包網在8月份公布的一項調查,詢問上班族兼差接案「意願」時,有高達43%的上班族回答「會」,53%回答「不一定」,僅有4%回答「不會」。大環境的衝擊,無疑是這波上班族紛紛從事副業的導火線。

「現在銀行定存約2%,但以今年8、9月物價指數最高達到3%以上來看,兩者一減變-1%,錢雖沒變少,但購買力卻整個下降了,」匯豐銀行信託投資部副總裁楊偉凱一語道破其中緣由。

去年尤其是關鍵。

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由前年的-0.28%增加為1.62%,主計處預估今年的年增率為2.23%,創下近9年新高。不管是薪資成長,或是銀行利息,一對照通貨膨脹立刻變成落後指標。上班族對資產縮水的感受,一下子被膨脹開來。

此次調查中,超過9成的上班族,明顯感受物價上漲,同時也擔心這個現象會持續到明年。對於資產縮水,高達40%的上班族更覺得近一年來收入變少了。在通膨隱憂下,87.8%的人已嘗試減少支出。影響所及,連帶有6成的上班族,對明年景氣不表樂觀,對於即將領到的年終獎金,僅約13%的人有把握可以領得比去年好。

老闆為什麼小氣?

論獲利能力,近3年台灣企業獲利率,在去年創新高達7.2%,總純益更創下20年來新高,成長了49.2%。但企業為何比以前更「小氣」對待員工?

除了6%的勞退提撥成本外,更多檯面上看不到的隱形成本,也是企業極力抵抗這股「不可承受之重」的因素。從今年開始,勞、健保局對企業申報從嚴審查,透過與國稅局連線稽核,「以前只要按月薪申報,現在連年終或績效獎金也要加計成申報基礎,造成企業成本一下子又增加了,」安侯企管協理趙銘崇說,面對調薪,企業只好更加怯步。

提高淨值,減少支出

另一個上班族不易察覺的隱形因素,則來自企業併購。

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統計,過去3年台灣雖然甩開不景氣陰霾,但企業併購的案件,卻連年增加。去年更創下218件的新高紀錄,總金額達1,518.9億。等於平均不到4天,就有一宗併購案在接棒發生著。「併購前,企業為了提高出售的淨值,一定會想辦法減少支出,其中當然包括人事或薪資凍結,」一位金融業總經理指出,從他所屬的企業集團計畫找尋合併對象後,降低成本就變成他最重要的任務之一。

省、省、省,薪資成長趨緩的結果,上班族更當自強。於是,「理財投資」或「兼差接案」變成上班族積極使力的兩大方向。此次調查中,更有10.4%的上班族,同時擁有理財與副業兩種收入(圖2-1),張大偉(化名)便是其中之一。

220萬頭期款,一半靠投資收入

在一家知名網站擔任行銷經理的他,過去曾有媒體經驗,攝影、寫作都難不倒他。基於興趣,現在只要時間許可,他還是樂於接案賺外快。

「現在光靠薪水養家活口,真是件辛苦的事,」已婚有小孩的張大偉有感而發地說。

因此,在理財投資上,他也同時保持高度靈敏。「可以讓我薪水存得住,偶爾想奢侈一下,也不會覺得心疼,」他說,家裡的數位相機、出國旅行支出,都是從投資股票的收入得到滿足。甚至,第一棟房子的頭期款220萬,「有一半來自股票賺的錢,」張大偉說。投資多年,走過繳學費的學步階段,他目前每年的平均獲利約有15%。

類似張大偉「想要偶爾奢侈一下,也不心疼」的渴望,正是低薪與通膨效應下,中產階級上班族最大的渴望。觀察近10年來,台灣家庭收支的變化,更可得到強烈印證。

在家庭消費支出中,近10年來增加最多的項目,主要集中在「娛樂消遣教育與文化服務」(1.87%)以及「醫療及保健」(1.57%)兩項上。

這兩個分別代表「過得更好」與「活得更久」的消費指標,若沒有靠薪水以外的第二份收入補強,在低利、薪資低成長、通膨隱憂等包圍下,要滿足更大的渴望,幾乎不大容易。

在一家知名外商銀行證券保管部擔任經理的羅曉婷,對佛朗明哥舞有狂熱的興趣,她曾是知名舞團「迷火」的團員。多年來,她不斷利用年假,自費飛到西班牙找老師學習,羅曉婷粗估,花在學舞上的費用「不下50萬」。後來有人邀她在假日兼差教課,開始有了第二份收入,羅曉婷說:「總算不會覺得一直在花錢,在支出上可以比較平衡一點。」

不投資,資產必縮水

在不理財、資產肯定會縮水的年代裡,上班族過去習以為常的「專業精采、理財走樣」的失衡人生,勢必要重新換腦思考、大幅修正。

理財專家、群益投信前執行董事陳忠慶提醒:「通貨膨脹率+銀行定存利率,是上班族每年投資時,至少應該設定的起碼目標。」換言之,以今年通膨超過2%、銀行利息約2%來看,唯有達到至少5%的獲利目標,上班族的資產才有可能往上增加。但5%距離「以錢滾錢」的理想致富目標,仍有一大段距離。

「一年至少要有10%的投資報酬率,才有複利效果,錢才滾得出來,」著有《理財聖經》與《上班致富》兩本暢銷書的匯豐銀行副總裁楊偉凱指出。以此標準檢視,顯然多數上班族的理財成績不及格居多。此次調查中,僅有19%的上班族每年投資獲利超過10%以上。

理財投資成效不彰,與上班族普遍在股市慘賠過的經驗有關,只有懂得修正的人,才可能真正賺得到薪水以外的第二份收入。

生涯的選擇權

曾在聯合利華、麥斯威爾、綠巨人等消費產品大廠擔任行銷主管的吳勝良,工作近15年,形容自己「前10 年大概都在賠」。直到摸清自己承受風險的範圍,以及學會適時調整資產配置,近5年他以6:4的分配,投入200萬元在基金和股票上,獲利高達40%。最近當紅的日本市場,他在兩年前就開始投資。獲利績效好,他的專業知識也不差,最後乾脆連理財規劃、證券營業人員的證照都考下來。

當一個人能創造薪資以外的更多收入時,生涯的選擇權也相對變大。

日盛期貨自營處操作經理趙德生,因妥善投資,連帶生涯順利轉型。過去在保誠人壽擔任人資經理時,一年的投資獲利可達30%左右,他還去報名參加虛擬投資競賽,從400多人中,以51%的獲利獲得第14名。最後,他以完整保留的投資紀錄,毛遂自薦到元富期貨經理公司,生涯成功轉型。

此次調查中,高達四分之一的上班族從事副業,除了渴望增加金錢收入外,將近4成的上班族也希望藉此「發展其他工作經驗」。

畢竟,「生涯」與「收入」是兩個交互拉扯的因子,尤其要看長遠的影響,只有清楚的判斷,生涯與收入最後才能同攀高峰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派翠西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