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常說,我不要我的家,跟外面看到的裝潢雜誌一樣的風格,裝潢書看多了,開始很討厭那種特定風格的匠氣,我不喜歡我的家是哪一種風格,不論是簡約風、普普風、北歐風、鄉村風,我希望我們的家,是我們的風格,不需特別定義。

什麼叫做我們的風格,首先必須瞭解我們的生活形態、我們的習慣、我們的個性、我們想要的感覺,然後搭配上現有空間格局,創造出兼具實用及美觀的空間感,達到軟硬體具備,功能與情感面兼具。

這是理想狀態,但是似乎很難。

我喜歡設計師多花一點時間與精神多聆聽我們的看法,我也願意多做一點功課,把我們的需求講清楚,我希望設計師不要用個人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的空間,不要因為你做過哪一個成功case,而覺得我們應該也適合這種風格,也不要沒經過溝通,認為我們就適合這樣的格局,這只是你要的,但不是我們要的。

那麼,我要什麼?我從很多書報雜誌當中找到片段的需求,也許看到照片中的某一個角落,看到雜誌裡某一個情境,就會有所感觸,就會有所共鳴,但是後來我發現,我要的不是那種空間配置,我不是要一張沙發、也不是要一張吧檯,我要的是那種生活形態,那種可以在吧檯上享受兩人親密時光,可以煮早餐給老公吃,可以慵懶地躺在沙發上,像懶骨頭一樣看電視,那種情境、那種氣氛,至於沙發應該長什麼樣子,吧檯是圓的方的,形體不是真正的重點,而是我們是否可以藉由這個形體達到想要的情感需求。

我承認我比較重視情感面,勝於功能面,或許因為我是女生,所以對於家的想像比較豐富。不過家裡有個男生,重視功能面勝於情感面,反正他只要有地方可以打電動,其他都不重要了。

情感與功能該如何平衡?我知道家很小,所以更不希望整個空間都很侷限,我知道房間真的不夠大,未來衣櫥一定會擺不下,我知道應該要有更衣室、儲藏室、最好還有浴缸,但是就失去了我原本想像最舒服的空間,那個可以慵懶、可以躺著看書、可以吹風的空間。我知道收納很重要,但是,一個讓我放鬆的空間也很重要。

現在還處在一種溝通磨合期,不論是我和老爺,還是我們和設計師,我還在調整如何兼顧原本生活想像與現在設計圖的差距,如何在功能與情感面達到平衡,如何據以力爭地保留我原本想要有的氣氛與生活形態,但又能創造出適合現在與未來功能性的空間。

設計,就是要這樣溝通的吧!總是要有所取捨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派翠西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